老人的心思(老人的心声)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54

想法一:温饱不用愁,孤独老人“有病”

王阿姨今年69岁。她的丈夫两年前去世,女儿在外地工作。王阿姨本人有着丰厚的退休金,衣食无忧,但她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一些东西。她每天常常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发呆,叹气。王阿姨很想让女儿多陪陪自己,或者多打电话陪女儿聊天,但又怕影响女儿的工作。王阿姨很不高兴。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胸痛、腿痛,浑身不舒服。女儿在电话中得知母亲生病了,赶紧请假,从长沙返回长春。她陪着妈妈去各大医院看病。但走遍各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后,都查不出病情。但女儿太着急了,在医生的提醒下,她带着王阿姨去心理研究所看心理医生。

老人的心思(老人的心声)

专家解释:其实王阿姨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孤独而出现了心理问题。但她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采取了压抑的方式。如果这种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就会造成一种非理性的表达,即躯体转化障碍,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由于有些老人极度渴望孩子的关注,他们下意识地承认自己“生病了”或者“活不下去了”,甚至可能会尿在床上或者拉屎在裤子里。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认为老人有心理问题,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多加关心。

担忧二:孩子太关心,老人却没精神

89岁的吴先生与老伴原本是独居。后来,女儿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决定带老人回去住一段时间。两位老人走后,又赶上了出差的女儿。女婿怕自己照顾不好老人,就给老人做了早餐,放在了桌子上。他告诉老人什么时候想吃饭,什么时候再起床。他还告诉他们不要到街上去。以免被车撞到。中午,叔叔打车回家给老人做饭。两位老人真正开始了伸手要衣服、张口要饭的生活。三个月后,两位老人回到了住处。原本自己做饭的老人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做饭了。邻居们发现,老人不再像以前那么精神抖擞,衰老得很快。

专家解释:这是一种老年退行性畸形。老年人接触事物越少,适应能力就越弱,有的甚至无法再做以前做的事情。这就需要孩子为老人提供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让他们每天都有事可做。对老人的精心呵护,实际上会让老人认为自己老了,没用了,在心理上退缩,加速衰老。

担忧三:空巢老人希望有一个陪伴

张阿姨的妻子患有肺癌,她在医院照顾丈夫时认识了赵叔叔。当时,赵大爷的妻子也病重了。两人有缘,年纪相仿,自然有很多话可说。后来,他们的妻子相继去世。虽然双方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是两位老人觉得自己没法跟孩子说话,所以就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渐渐地,两位老人有了重新组建家庭的想法。主意。然而话一出口,就遭到了双方子女的强烈反对,所以两位老人再也不敢提结婚的事,也不敢见面。双方都感觉越来越不舒服。张阿姨每天郁郁寡欢,沉默寡言。她吃得少,睡得不好。后来,当女儿送他去心理诊所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老人泪流满面,“我这么大年纪了,只是不想拖累孩子,我想有同伴在身边,就算发生什么事情,身边也会有人帮助我。”手机也没事!”

专家解释:空巢老人很容易出现这种隐性抑郁症,表现为失眠、少说话、饮食不良等。老年人总有一些自己的经历和心理话语是年轻人不理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总是希望有一个陪伴。这个时候,孩子要充分尊重老人的意见,不要太自私,给自己添麻烦。的感情。我们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情况,知道物质满足并不是老年人的全部需求。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