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隐私问题(中国人的隐私有哪些)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190

NO.1那件事

“那个东西。”“怎么了?”“不是这个事吗!”汉语有一种含蓄的美。听起来像是一个常见的代词,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时却有一些特殊的含义。之所以不直接表述“那件事”,通常是因为口头表达不方便。而且这样一来,信息量就很大,想象的空间也很大。比如,张主任和刘秘书在办公室讨论“那件事”时,十个人可能有十个版本,两个人的隐私就会被抹掉。

中国人隐私问题(中国人的隐私有哪些)

不。2风格问题

风格问题特指男女关系中的异常现象。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风格问题几乎是隐私的唯一内容。“风格问题”这个词是非常模糊的。它本来与工作无关,但人们常常将其纳入对一个人工作的评价中。某个领导干部的前途,往往会因为作风问题而受到影响。或许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态度是最一致的。他们都希望自己领导人的隐私能够被曝光。

NO.3你在忙什么?

当外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他们通常不会使用问题。只需打声招呼两次即可。中国人过去喜欢问“你吃了吗?”现在他们问:“你在忙什么?”这可能是一个随意的问题,但也很难回答。“我还没吃饭”或者“我还没忙什么事情”都是废话,认真报道似乎很傻。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注重人际交往的国家。无所不知是好朋友的标志。这并不是说根本就不能有任何隐私,只是在大家的观念里,似乎只有男女之间的事情才算是隐私。对于其他事情,双方都有“知情权”——不管你喜不喜欢谈论,也不管你喜不喜欢听。

不。4你属于什么?

既然知道了女人的年龄,我也不好问,但我还是想知道,所以就绕道吧。一般人的相貌再怎么畸形,也不会超过12岁。类似的问题是“你哪一年大学毕业?”

否,5治疗还可以

中国人的攀比心理体现在对别人收入的好奇上。在外资企业和一些法人管理的单位,员工之间不准互相询问工资已成规矩。即使在街上,也会直接问“你每月赚多少钱?”之类的问题。已经显得生硬和唐突了。所以一些语言能力丰富的人在担忧之下隐藏着好奇心。“你那里的工资还好吗?”“你对工资满意吗?”所以,一个模糊的“还好”或者“还不错”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答案越详细、准确越好。“三四千”“态度都不好。

不。6你来自哪里?

在所有常用的问题中,这是最无良的一个。刚认识一个人就敢问,稍微熟悉一点就更敢问。没有人认为有什么不对劲。其实这句话真的很烦人。一是中国人的籍贯非常复杂,不容易解释清楚。很多人长大的地方与父母的籍贯无关;二是中国这么大一个地方,有些地方的人名声不好是难免的。即使作为当地人,我也不认真对待它,也不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豪。我自然不想一直提这件事。有人的回答是这样的:“你以为我是谁家的?”然后不置可否地笑笑。

否,7没有评论

这个应该出现在正式场合的外交用语,现在已经被很多普通民众用来保护自己的隐私。通常,说话者为了降低句子的严肃性,会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处理,但仍然给人缺乏技巧的印象。不久前,被央视《焦点访谈》记者追捕的乡镇干部也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否,8名男性或女性

这是办公室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当X先生不在时,一位同事替他接了电话。回来后,他问:“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他的同事们取笑你,说你最近发生的“事情”如果你不说实话,他们就不告诉你。对方留下的回拨号码。在隐私至上的现代,办公室却成了隐私最少的地方。看似孤立的小牢房,完全暴露在老板的眼前。打瞌睡、吃饭、接私人电话都非常严重。风险性。

NO.9请勿打扰

很多中国人第一次入住星级酒店时就知道这个说法,但自觉使用酒店提供的这个品牌的人却不多。大多数“文革”时期出来的人都有过入住宾馆、酒店,没打招呼就被服务员闯门的经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端来开水,有时只是看着他们,不说话,表情冷漠。人们很困惑。也许是因为一切都颠倒了。现在有些人一入住酒店就露出这个牌子,出门却忘记摘下来。房间很乱,无法打扫。他还抱怨服务质量差。

不。10这是我同学

一名男子在酒吧与一名年龄相仿的女子约会。当一个熟人抓住他时,他简单地介绍道:“这是我的同学。”对方肯定不相信。就算是同学,也不是普通的同学,所以他才胡乱猜测。好奇心快要燃烧了。现代同学听起来就像古代表兄弟一样模棱两可。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