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专家在网上评论医改:“出售协和医院是中国医改的开始”,因为他认为,只有实现医疗商业化、私有化,才能更好地配置资源。但他也预测,市场开放后,医院也可能会遇到问诊费低、医生缺乏积极性、患者不认可等问题。
这一说法引起了一些人的支持。他们认为公立医院也应该像国有企业一样进行改革,甚至更加彻底。国有企业仍然是“抓大放小”,但公立医院应该“抓小放小”。从协和到县医院,所有医院全部转为私营,仅社区医院和村卫生室仍为公有。改革后,医院自行定价、自行运营,政府不得干预。这样,中国的医疗资源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利用,中国的医改就会成功。
多么荒谬啊!出售协和号只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并导致新医改陷入失败的深渊。
此轮医改的根本原因是对社会公平的呼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做法给医疗领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看病难、看病贵。“救护车一响,牛就白养了”;“几十年辛苦,一病又回到解放前”。这些顺口溜很好地概括了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不到保障的悲惨处境。当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向两会提出这一情况时,政策制定者也为之感动。国家研究中心关于“医改失败”的报告成功击中了这一痛点,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于是,强调公益性的新医改于2009年正式启动。
新医改实际上改变了原来的道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可以说,很多资本对医院这块蛋糕觊觎已久。一位资本大亨甚至表示,“如果明天让我投资中石化,我就得考虑;如果今天让我收购协和医院,我会立即签合同。”为私有化唱赞歌的相关舆论不断被制造出来。那时,有熟瓜掉水里的趋势。然而,正当他们磨刀霍霍向医院进发时,国家政策却来了180度大转弯。宿迁卖医院的模式突然不行了!
新医改投入巨资,迅速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覆盖了绝大多数人民。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看病看不起、不敢看病的问题得到缓解。然而,公立医院改革却举步维艰。虽然“政管分开”的方向早已确定,并得到多方试点,但始终收效甚微,推进困难。公益诉求正在降温,挫败感却在增加。
这时,卖医院的想法又死灰复燃,而且直指国内最好的医院。另一个适当的背景是,市场化经济改革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如果中石化真能入股,为什么协和飞机不能卖?
问题是,医改能否简单地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照搬同样的模式?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之初,医疗是经济改革的棋子,领头羊。1979年,卫生部开始对医院试点“经济核算”。那时,普通国企还没有搬迁。——最终,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医疗与教育相同,但与经济领域不同;医院和学校一样,不同于工商企业,是社会公平的两大障碍。
更何况,有没有证据证明医疗市场全面私有化、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倒逼医院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医疗价格?德国过去几十年进行了两轮私有化,但没有实现这样的目标;美国私立医院占比超过80%,医疗价格居高不下。这是私有化不充分的结果吗?恐怕私有化最能保证的就是优质医疗资源更加集中,向达官贵人、富商敞开大门,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届时,这位匿名人士的涨价预测势必成真:一个普通的协和专家账户将不低于千元。
当然,众所周知,公立医院本身慢性病多、难治,必须进行深入改革。医生收入扭曲,医院管理落后,医患矛盾如此激烈,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仅仅将其出售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就像一个人得了糖尿病,你把他的大脑摘除,这样的治疗不是很离谱吗?由于医改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所以不要指望简单的解决方案,需要仔细思考。
改革是一个持续博弈的过程。相关利益相关者必然会利用政策和舆论空间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医改的初衷是为了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增加更多人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