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三级医疗机构布局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着居民健康“卫士”的作用。新医改也始终以“保基本、强基层”为重点。6年来,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小编用数据告诉你。
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09年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15元。截至2014年,11类43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金额为37.7元。2015年,服务项目增至12大类45项。
各类服务项目惠及大批群众:高血压管理8628万人,糖尿病管理2419万人,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管理315万人,老年人管理1.3亿人,电子信息化管理等。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65.8%。儿童以下系统管理率达89.8%,孕妇系统管理率达90%。
95%以上的新农合参合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5年的500元,其中政府投入380元,个人投入120元。
2014年,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4%,门诊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5%,22种重大疾病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
通过新农合基金购买大病保险的,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赔付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
超过90万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600亿元,支持4万多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化解历史债务。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7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669个,服务站2.6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4.5万个,门诊部20万个。基本实现了每个街道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有一个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卫生室的目标。
财政10亿元培养基层卫生人才
2009年以来,中央每年投入近10亿元用于基层人才培养,基层卫生人员学历结构和专业素质显着提升。
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由医改前的22.5%提高到45.6%。
村卫生室人员中具有执业医师的比例由11.5%提高到21.1%。
近140万村卫生室从业人员中,有近1/5是正规执业医生,而且不仅仅是赤脚医生为农民服务。
但也存在无法护理的问题。
2009年至2014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67.6万人,其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仅占16.8%;全国新增床位176.6万张,基层医疗机构新增床位仅占13.8%。
86%的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所有官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86%的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93%的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定期收支补贴。各地纷纷出台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标准,实行岗位聘用、合同管理、绩效考核,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经营的新机制初步建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治患者总数翻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量从2008年的29.6亿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44.1亿人次。
住院人数从2008年的3594万人次增加到4074万人次,增加了480万人次。
但2009年至2014年的对比数据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比例从61.8%下降到57.7%,出院患者比例从31.6%下降到20%。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提升
社区卫生服务医生日均门诊量由2009年的14人次增加到16.1次。乡镇卫生院医生日均门诊量由8.3人次增加到9.5人次。乡镇卫生院医生日均门诊量由1.1人次增加到1.1人次。床位日数增加至1.6个床位日数,增加45.5%。
但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为1.57人,低于全国平均配备水平5.27人,每千人执业医师数量为0.77人,这也低于平均值2.04。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2009年至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平均门诊费用分别仅增长1.8%和3.7%,与大型医院的费用增幅形成鲜明对比。
2014年,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费用为1388元,是二级医院的1/4、三级医院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