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区域卫生规划的根本目的)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68

国务院近日颁布实施《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本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葛延峰对《纲要》的解读。以下为全文——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模、层次、区域合理布局,是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受便捷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最重要基础条件。这也是医疗健康产业健康发展最基本的要求。近日,《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正式颁布。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区域卫生规划的根本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人民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但不可否认,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医疗卫生体系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与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我国卫生资源总量仍显不足;从层级布局来看,基层体系普遍比较薄弱,一些大医院扩张过快;从区域布局来看,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甚至部分中小城市短缺明显;卫生资源也过度集中于医疗领域,公共卫生、康复、护理等服务能力还较低。大匮乏。此外,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不明确,机构间尚未实现有效分工协作。

这些问题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区域布局不合理,直接影响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居民就医的便利性和可及性;科层制布局不合理,特别是基层能力薄弱,不仅导致基层利用率低、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的情况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医疗卫生费用的快速上涨;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医疗领域,导致服务模式仍以医疗保健为主而非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卫生投入的宏观健康绩效不高。因此,通过有效的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发展,不可能靠市场自发调节来实现。这是医疗健康行业的内在规律造成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同时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和相关专业机构的作用。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加强区域卫生规划,首先要突出科学性。无论是整体服务能力还是布局,都要根据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布局、疾病模式和需求特征,以人人享受最便捷的服务、提高健康投入的宏观绩效为基本目标,合理确定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地点、数量、规模。在制定具体方案方面,要严格遵循医疗卫生的内在规律,认真借鉴国际经验。比如,整体服务能力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可以适当提升,但并不是多、强就越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也需要根据服务范围和管理规则确定合理的规模。越大并不总是越好。

二是完善调整机制。例如,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规模巨大。区域卫生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及时调整布局结构。与此同时,我国仍处于快速老龄化过程中,疾病格局和服务需求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区域卫生规划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更加注重基层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进一步加强康复、护理等服务,完善服务模式。

三是凸显规划的严肃性。无论是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医疗服务康复护理机构,无论是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还是社会力量举办的机构,都要纳入统一的区域卫生规划体系,各个环节因为场地位置、规模设置,甚至设备和人员配置都必须包括在内。各方面都必须符合规划要求。需要进行重大调整时,应当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和审查。这也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落实好区域卫生规划,还需要同步推进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和基础能力建设。比如,要尽快打破医疗卫生机构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体制,真正按区域制定和实施规划,不断增强管理能力;要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规划制定、投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关系;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定位,通过综合改革加强各类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促进公开透明。针对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完善计划。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