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内科方剂歌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内科方剂歌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内科学中如何记忆方剂?
个人觉得,记汤剂方是死搬,是需要灵活运用中药汤剂的加减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位中药的性和功效,而每一位中药未必就给写在药书上的一样能治疗很多疾病,而是选择针对主要治疗那几种疾病来选择中药,才能达到治病最好的目的。
掌握方剂多少是衡量中医水平的尺子,是名医必须掌握大量方剂,万首不为多,。怎么记?三更灯火五更鸡,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结合个人经历说一下,一种是趣味记忆,短时内见效,如小陷胸汤,有三种药物,黄连半夏瓜蒌,趣味记忆为黄连夏楼,大柴胡汤为枳芩夏嫂找生姜。长久记忆是方名主治药物组成全部编在歌诀内,如羚角钩藤汤: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只有笨功夫,没有巧捷径。但有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每首方剂大声念出来,重复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遍即可记牢,如还记不住,没别的,你不适合学中医。再就是变整化零,把方剂记在小卡片上,一面为方名,另一面为方剂歌决,揣在包里,等车座车等吋间,得暇就拿出来看和背。本人四十岁才学中医,就靠这种方法掌握了五六百首方剂,目前还没碰到掌握方剂超过二百首的中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除了天才,没有人可以随便成功。铁棒磨成针,全靠功夫深,信然!
这个也许也有些规律,如四物汤为(地、芍、归、芎),四君子汤为(参、术、苓、草),四物汤加上四君子汤为八珍汤,八珍汤加(参、桂)为十齐大补汤。这种记一反三的方法便于记忆多了。
我是中医世家,我也是一名学徒。在自家诊所打下手。学习中医有几门课是必须要熟记于心的比如汤头歌决,药性赋,二十八脉和伤寒论。至于如何记忆,那么只能是死记硬背了。方剂是治病开处方的基本指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认识病情很容易,毕竟千百年来人体结构是不变的,只要分清寒热虚实就可以,但是病情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却在不停的变化,处方也要随之不停的变化才能开出有效的处方。很多人学中医都是寻求验方治病这是不对的。验房只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病症。
当你把我推荐的都熟记于心的时候,你就可以根据你所掌握的药性来随意变幻和开出病人需要的处方。
中医有哪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有方法,酒醋蜜汁水为辅
稻麦土石皆可用,水火修制有技术
液体固体辅料全,保证疗效去毒副
发芽发酵制曲霜,生熟怪味都可除
中药药性
中药讲性又讲味,四气寒凉兼温热
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沉浮要掌握
诸药归经有讲究,五脏六腑莫弄错
毒性剂量要弄清,望闻问切细选择
中医中药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施治,从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许多方便人们记忆、朗朗上口的口诀,可惜我知之甚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二、每天泡泡脚,胜过吃补药。
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四、寒从脚下起,湿往两边生。
五、饭吃七分饱,免得大病找。
六、每天睡足八小时,大脑清醒精神好。
七、笑一笑,十年少。
八、衣烂从小补,病要从小治。
九、病靠七分养,三分治。
1.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 生地黄 苍术 白芷 甘草 细辛 防风 川芎 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 紫苏叶 陈皮 甘草 )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 干姜 五味子 麻黄 炙甘草 细辛 半夏 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 桔梗 荆芥 白前 百部 甘草 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 牛蒡子 薄荷银花 竹叶 豆豉 甘草 芦根 桔梗 连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内科方剂歌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内科方剂歌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