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杂病证治精义,《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内科杂病证治精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医内科杂病证治精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把“辨证论治”提升到中医的战略高度(至高无上的法则),是否是个错误(或说以偏盖全)?

仲景云:《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可见圣者之意,在于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见病而知源。而非为死记条文、生搬硬套。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精义,《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仲圣著书独名《伤寒杂病论》,而非伤暑、湿、燥、热者,伤寒又岂是唯指外感而无百病源寒之意?因寒而化生湿、热、暑、燥,寒随风行。治病求本,出寒之外,何敢言本?文短意长,不及多言。

中医之辨,首辨者阴、阳。阴阳之辨,不独在症,更在人、在正邪之气,以此求本、求因。

但圣者之书,自成体系,饱读之不厌其烦,循其所集,而后思之、用之、悟之,渐而见病知源一二。

辨证论治是学习、理解经典的基础,是见病知源的前提。若非如此,圣者之意,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圣人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生而知之不是这方世界上的人,能多闻博识而知之已是邀天之幸、万中无一,凡夫俗子如我等何敢不神捧圣者典籍而恭读不已?

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方证对应,从文字本身来说是对的,无可反驳。哪个医生看病不辩证呢,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是火神派还是温病派,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哪个医生没有辩证呢。

显然这不是题主要表达的意思,我妄揣圣意,题主要表达的是当下俨然要形成主流的一种辨证论治观点,要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一种辩证。

辨“证”论治,最初是为了区分辨“症”论治而来。何谓辨“症”论治,比如糖尿病吃什么药,高血压吃什么药,头疼吃什么药,感冒吃什么药,等等,也即有一个什么病症,就吃什么药,所谓祖传秘方,民间偏方。何谓辨“证”论治,有几种说法,当下最受追捧的就是六经辨证,因有张仲景《伤寒论》撑腰,根红苗正,皇族血统。为什么会形成主流呢,因为人们阅尽数千年来无数医书,尝试了扶阳派滋阴派补土派攻下派火神派温病派等等等等各种流派,临证总有偏颇,不能概述,一个不能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医理就是有缺陷的,东有缺陷,西有缺陷,不如回头研究只讲方证不讲道理的伤寒论,有时候还能效如桴鼓,有时候还能一剂知二剂已,至于很多时候患者不按照书上生病,就抓主证,或者合病,或者太阳少阳厥阴合病用方再加一个祖传专药。自称经方派,经典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效的时候就自认辨证不精,白头到老还在苦思。其他诸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辩证,三焦辩证,仿此,不一一赘述。

如此辩证,与刻舟求剑何异。与辨“症”论治,不过五十步笑百步。

我个人推崇清末民初彭子益的医理,不论你万千症状,如何疑难杂症,总能归纳为身体之偏,风、热、暑、湿、燥、寒,何处有偏,平衡何处,自然复原。

望能解同好心中一点迷惑,言语措辞不当之处,望方家忽略。

辨证论治是舍本求末,是走错了方向。辨证论治是一种原始的、低水平的诊治疾病的初级方法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它是指中医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简单地说,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病人不同症状和表现,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中医常常把辨证论治吹嘘成中医的特色之一,甚至还有像题主这样,主张把“辨证施治”提升到中医的战略高度。在我看来,不仅不能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还要对其重要性进行质疑和思辨,以搞清其到底是治病救人的高明医术,还是低水平徘徊的初级诊治?

治病救人的根本在于找到病因病根。唯有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最后彻底治愈。

如果找不到病因,只会针对病人症状和表现来进行治疗,显然做不到治病治本。辨证施治其实就是医生循证、辩证并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过程。

举个例子,更容易理解辨证施治。

要移走一颗大树,最正确的方法就是把树根找到并挖出来移走。如果只是去辨别树枝、树叶,并根据树枝树叶的不同,采取各种方法在这些树枝树叶上做文章。显然达不到移走大树的目的。

辨证施治就是在病人这颗大树上所做的修剪枝叶的工作。这是舍本求末,是找错了方向;是一种原始的低水平的诊治疾病的初级方法。

1)疟疾是什么引起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内科杂病证治精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内科杂病证治精义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