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心理病症(奇怪的心理学)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381

每个拥有信用卡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使用一张已经透支数千元的信用卡,然后刷50元,似乎并不比用50元现金结账来得浪费。事实上,研究表明,与使用现金支付相比,使用塑料卡支付的人不太可能考虑自己花了多少钱。正如塞勒指出的那样,信用卡的功能就像一个“脱钩装置”,将购物的乐趣与支付账单的痛苦分开,将人们推向一个模糊的未来。冻结你的牌将使你有机会克服这种情绪漂移并理性行事。

泰勒在与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法律学者卡斯·桑斯坦(CassSunstein)合着的书《轻推》中指出了对金钱的其他非理性偏见。比如,我们更注重金钱的相对而非绝对计算——买房的时候我们会觉得10块钱微不足道,但吃饭的时候却不会;同样,找到100元将比1950年的取暖费更重要。将1835元降低到1835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幸福——尽管后者实际上给了更多的钱。

奇怪的心理病症(奇怪的心理学)

要了解这种心理的原因,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心理账户。它是由理查德·泰勒提出的,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如果今晚你打算去听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当你准备离开时,你发现你最近买的200元电话卡丢了。这场演唱会你还会去看吗?实验表明,大多数受访者仍然会去。但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买了今晚音乐会的票。当你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车票丢了。如果你想听一场音乐会,还得再花200元买票。你还会去吗?结果大部分人都表示不去。

但仔细想想,上面的两个答案其实是矛盾的。不管你丢的是电话卡还是演唱会门票,你还是丢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钱来看,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出现了问题。

人们在心里把电话卡和演唱会门票放在不同的账户里,所以丢失电话卡并不会影响演唱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去看演唱会。但丢失的演唱会门票和后来需要购买的门票都存入同一个账户,看来我要花400块钱去看一场演唱会。当然,人们认为这不划算。

在经济账户中,只要绝对金额相同,每一美元都是可互换的。在心理会计中,每一块钱都不是平等对待的,而是根据它的来源和去向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账户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将各期收入或各种形式的收入分入不同账户,不能互相填满;二是利用不同来源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费倾向;第三种情况是对不同数额的收入采取不同的态度。

例如,人们在心理上将辛苦赚来的钱和意想不到的钱存入不同的账户。正常人不会拿着自己辛苦赚来的十万块钱去赌场,但如果是赌了十万块钱,去赌场的可能性就大很多了。一个人可能会用自己辛苦赚来的回报制定严格的储蓄和投资计划,但对意外的钱却有不同的态度。其实,只要钱是在你的名下,从来源上看,并没有质的区别。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违反一些简单的经济算法,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